Hsing Yun Diary (1991/5-1992/12) 《星雲日記(1991/5~1992/12)》
Hsing Yun Diary 11 - The Heart of a Bodhisattva: Career Planning 星雲日記11~菩薩情懷 生涯規畫(1991/5/1~5/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11~菩薩情懷 ■生涯規畫(1991/5/1~5/15)從拜佛發願中培養信心,
從大眾中培養歡喜心,
自己要做自己的工程師、醫師,
好好地規畫自己的生涯。
精華語錄
◎受持五戒不殺生而放生,自然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發財;不邪淫而尊重,家庭自然和諧;不妄語而守信,
自然名譽好;不飲酒而頭腦靈敏,身體自然健康。
◎人要知道,自己最大的苦惱是不知道自己何才?何用?在求學過程中,如果學術上不能突破時,要另外找出路,
不見得每一個人都要成為碩士、博士才是有用的人。
◎今日宗教不應只是從事慈善事業,「泛濫」的救濟只會養成社會的貪心及虛浮偽善的心理。宣揚教義、淨化人心才
是宗教主題。
◎人生不一定要追求榮華富貴,只要能「滿足」即能圓滿。
◎不忌殘缺,懂得欣賞殘缺美,就是圓滿。
◎凡事順遂並非等於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許才是最幸福的時刻。
◎愚者以為幸福在遙遠的彼岸,聰明者懂得將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在漫長人生經驗中學習到的教訓是︰只有自己能給自己幸福。
◎心思改變,態度會隨之而變;態度改變,習慣會隨之而變;習慣改變,人格會隨之而變;人格改變,則命運隨之
而變。
◎「戒」的意義就是不侵犯,其精神就是自由。
◎布施是一種快樂而非辛苦,布施之要件是要在不自苦、不自惱下成就的,有心也要有力量,才不會成為一種負擔。
五月 一日 星期三
「檀香多香,青蓮芳華,
雖謂是真,不如戒香。」
本山舉辦為期三個月的「萬佛三壇羅漢期戒會」,是依律儀生活、戒學思想、佛法實踐等三個階段來訓練戒子。自上個月(四月二十四日)初壇正授後,戒期已進入二壇。
上午十一時,五百名沙彌、沙彌尼在開堂和尚心平的帶領下,搭衣持具於大雄寶殿前成佛大道上,長跪恭迎本次戒會榮譽導師悟明長老、二壇羯摩阿闍黎了中法師及教授阿闍黎印海法師。
為說明戒之要義,《四分律行事鈔》載︰「......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即戒有四別--
戒法︰佛所制定的戒法,如不殺、不盜、不妄......。
戒體︰領受戒法後,而有防非止惡的功能。
戒行︰恪守戒律的操行。
戒相︰戒的相狀差別,如沙彌戒、比丘戒......。
故在恭迎時,特叮嚀戒子們要抬頭認師,看得清,觀得切,以便接心,納受清淨戒法。
與悟明長老等一起用午餐時,談及我們過去受戒的情形,真是一生中難有的歷練。在凹凸不平的泥地上,一跪就是三、四個小時,起來時,地上的小石子,都深深的陷進膝蓋的肌膚裏;合掌聽開示,五、六個小時是常有的事,等到放掌時,手已僵得不像是自己的;手執楊柳枝的糾察、引禮師就像是戒子的影子,不管走到那兒,都可以看到。在嚴肅的鞭促中,生活作息很自然就歸順在引禮師們的舉手投足間,直到現在引禮師們那種凜凜神情仍很清晰地在腦海中。而現在的引禮師卻是戒子們的侍者、服務員,一下子要招呼這,一下子要關顧那......。很著急這些在溫室中長大的花朵,在漫長弘法利生事業上,是否有毅力去接受挑戰?
下午,悟明長老為戒子們開示「為什麼要出家受戒」及「如何修持佛法」。
晚,八時,我在三寶殿為第二梯次的在家戒子們開示。以人為本的佛法,戒律也以人為主,持戒主要在持心戒,不在於戒相。受持戒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狹義的持戒是︰不殺、不盜、不妄、不淫......
廣義的持戒是︰不單是有生命的,物品任意破壞,不知保養整修亦屬殺生。聖者有時為救生,基於慈悲的立場,也會方便妄語。
狹義的戒好持,人人都可以奉行求受;廣義的戒,則依各人受持的層次有所不同。
受戒後,要常發感恩心、慚愧心、懺悔心......,在道業上才易增上。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工商業界對員工假日及福利的注重,從來山禮佛、參觀團體之多可以看得出來。中國假日制度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漢代規定朝官每五日返家休沐,稱之為「五日休」。唐朝改為「旬休」,官員每十日可休息一天。古代除定期休息日外,還有節假日。唐代,寒食清明給假四日,中秋節三日。明代,冬至放假三日,元宵十日。並有所謂「急假」、「賞假」。唐德宗明文規定,三品以上假滿之日須到衙門報到。清初,隨西方傳教士進入我國,而有「禮拜天」此一名詞,辛亥革命勝利後,開始實行星期日休息。一八八九年,英、法、德、比、西、義等國工運領袖組成的「國際勞動者同盟」在巴黎開會,由法國提出,經大會通過為「國際勞動節」,此即為「五一勞動節」的由來。
「如何對待員工?」在《善生經》上曾提到︰
一、每呼使喚,莫令過分。
二、飲食以時,彼飢如己。
三、勞動定時,有暇令息。
四、病時予藥,速令康復。
五、多餘財務,常應賜予。
希望這能給身為主管的信眾參考。
在生活中,忘我是快樂,犧牲自我是偉人。
五月 二日 星期四
現在,幾乎已沒有餘暇閱讀佛教界發行的刊物,包括《普門》和《覺世》,但今天偶在一些佛教刊物上看到一些消息--
◎台北佛教同修會赴尼泊爾舉辦「全國齋僧」活動,供養千六百名喇嘛,並捐贈尼幣五十萬,作為籌建佛教義校之用......
◎佛教最大公益團體「慈濟功德會」,已計畫成立醫療網,並將在國外設立分會,在全省設立分院......
這實在都是佛教界的好消息。目前台灣佛教徒素質普遍提高,除布施外,也注重文教事業,且普及到國外,說明了宗教無國界。功德會的服務,果真普設全省,那受益者,則不只是佛教徒而已!
下午要到沙鹿立法委員李子駸府上,為其令堂主持告別奠禮。從佛光山出發,路經福山寺用午餐,徒眾為表示對我的恭敬,用飯時的碗筷都另買新的,筷子又尖又滑,夾菜夾不起來,吃麵尚未到口邊又滑下去,吃一頓飯,就為一雙筷子起煩惱,實在是自找麻煩!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云︰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發明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熱、冰冷......實在是高明極了。
日本也有學者表示,用筷子夾食物,牽涉到肩部、胳膊、手掌和手指等八十多個關節和五十條肌肉的運動,而且和腦神經有關,因此用筷子吃飯,不但可以使人手巧,還有訓練大腦的作用,促使人的腦力靈活,身體健康。
儘管現在市面上的筷子形形色色,我還是慣用木筷,新式尖滑亮麗的筷子,還是讓這一代年輕人用吧!
晚,八時,與求受五戒菩薩戒的戒子們小參(方便談話)。大家提出的問題有︰
◎什麼叫少分、多分、滿分優婆塞(夷)?
◎煙酒不斷如何受戒?
◎正授後,戒子如何與戒常住保持聯繫?
◎何謂佛光三昧修行法?
◎佛光山如何化緣?
「化緣」是一般寺廟道糧的主要來源,但隨著佛教事業的發展,已不局限於金錢。下午我在沙鹿李子駸立委府上,為其令堂主持告別式後,李府一再要供養紅包,表示這是他們唯一表達謝意的方法。我覺得言謝的方式很多,不一定要用金錢,希望他在立法院,對宗教法立法時,能為佛教講幾句話,那就是最好的答謝方法了。
佛光山開山之初,前公路局第三工程處倪處長來山禮佛,要添油香時,我婉謝但要求他添大一點的油香--為大樹鄉鋪一條柏油路、請電信局金局長換自動公共電話、請自來水廠陳廠長裝設自來水......。以這種方式化緣,應比較適合地方的需要。
五月 三日 星期五
韓國九龍寺住持頂宇法師率領韓國信徒一百二十名,前來求受五戒,其中有一位金貞希小朋友從小學就一直跟我通信,現已高中畢業要考大學了。這次也和母親隨團前來受戒。
和韓國戒子們介紹這次「三壇羅漢戒期」的盛況。有十多個國家的戒子前來受戒;授經的阿闍黎來自國內外有五十多名,是頗具國際性的集合;韓國松廣寺退居住持菩成法師,不僅來此授經,閒暇也隨眾聽課,其恭敬的聞法精神,實已為戒子們樹立了很好的楷模。為大家開示「五戒之功用」可使︰
一、人格健全。
二、家庭圓滿。
三、社會有序。
四、道德有則。
受持五戒不殺生而放生,自然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發財;不邪淫而尊重,家庭自然和諧;不妄語而守信,自然名譽好;不飲酒而頭腦靈敏,身體自然健康。只要受持五戒即可得到長壽、發財、名譽、智慧......故受五戒比向佛菩薩祈求更有用。
中午會見由美回台的楊懋慈夫婦。
和佛教會祕書長了中法師談及目前佛教概況,據聞中國佛教會有意改為「中華佛教會」。
中午十二時三十分北上。
平常與人有約時,在高速公路上踫到塞車,實在是叫人心急,恨不得車子有翅膀的裝備,可以展翅跨越;反之,有充裕時間碰到塞車,心境不僅不急躁,還可以在高速公路上欣賞各種車型,由車型外觀及整理是否乾淨,來猜測車內主人身分及職業,也是打發塞車的煩躁方法。
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為擬定交通建設政策及從事整體運輸規畫之需要,特舉辦車輛旅次訪問調查,在高速公路上分發「高速公路行車問卷郵卡」,內容有︰
駕駛車種?車上人數?貨車主要貨種?此行上、下交流道起、迄點?行駛高速公路之原因?對連續假日恢復徵收高速公路通行費之看法?已十年未曾變動之通行費,是否應該調整?......
其中有一欄空白,要行駛者提供意見。我覺得大白天修路,人造阻車是高速公路最讓人不能諒解的地方。平時壅塞沒人管,超速又要罰款,路肩規定不可行駛,但一碰到工程就開放路肩;公家有理,百姓永無理也。
晚,七時三十分,在基隆女眾學部和學生們座談。人要知道,自己最大的苦惱是不知道自己何才?何用?在求學過程中,如果學術上不能突破時,要另外找出路,不見得每一個人都要成碩士、博士才是有用的人。
學道之要件,必具社會性格,與人相處要懂得包容,不能包容者,即心量太小,那自己會很苦,諸佛菩薩都要包容天地,為何要為一些小事生氣、不悅、計較?
從拜佛發願中培養信心,從大眾中培養歡喜心,自己要做自己的工程師、醫師,在求學的三年中要規畫如何用功。凡事要接受,不接受什麼都沒有,一接受則什麼法寶都有了。
與人相處是一種藝術,發心、自責、慚愧、懺悔、感恩、不念仇、念真不念假、念慈不念惱......自然容易改變氣質。
大家到佛學院求學除要安住身心外,對慧命所依的道場要護持關心,並要感謝老師的發心--起得早、睡得晚且擔待日常的瑣碎事務......要懂得體諒這份苦心!
晚,九時三十分,《普門》雜誌的徒眾,也請我「順道」到樓下他們的工作室普照。每次到基隆來,對極樂寺住眾、女眾學部學生及《普門》的徒眾、工作人員,我都要分三批講話,畢竟性質不同,話題不能一概而論,只好耐煩的一場又一場,像趕場似的開示或座談。就有徒眾說,我只要到基隆,就有三個單位可以得到滋潤。看到徒眾桌上都有我的《講演集》、《星雲禪話》、《每日一偈》、《星雲法語》......閒時展閱還不夠滋潤,一定要看到我的人,聽到我的音聲才算數嗎?
晚,十一時,抵普門寺安單。
五月 四日 星期六
應台灣省民政廳之邀,上午九時,參加其在世貿中心所舉辦的「台灣省宗教與社會發展研討會」,並作一場主題演說。
民政廳長林豐正先生,為輔導宗教團體運用社會資源、興辦公益慈善、社會教化及文化建設事業,特邀請台灣十二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天理教、大同教、軒轅教、理教、天德教、天帝教、一貫道等宗教界領導人士及政府官員、學者四百多人,進行研討以達共識,希望能落實宗教對社會的貢獻。
我們知道中國大陸基本上宗教是不自由的,據聞趙樸初居士提出佛教具有國際性、民族性、群眾性、複雜性、長期性的論點,說的是任何朝代消滅不了也改變不了的,故共產黨的唯物思想也阻止不了民眾的佛教信仰。
宗教間要彼此尊重,同中有異的彼此包容。社會越發達越需要宗教,早期人類的宗教是出於對自身和大自然中不可解的現象和力量,所產生的畏懼和尊崇心理,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對生命、英雄信仰的崇拜......人類社會發展下去,就是真理信仰時代的來臨。
在宗教信仰和社會公益上,我覺得信仰必須要淨化,要提倡合乎道德、倫理、社會大眾心靈需要的。今日宗教不應只是從事慈善事業,「泛濫」的救濟只會養成社會的貪心及虛浮偽善的心理,宣揚教義、淨化人心才是宗教主題。
現代社會問題︰毒品、暴戾、墮胎、幫派、環保、搶劫、老病、安樂死......等,都是經濟發展所造成的負面現象。在這種亂象中,則需靠宗教的利他、容忍、犧牲、熱誠和愛心來淨化人心,教化社會。
而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不外要提倡因果觀念、惜福習慣、結緣幫助、慈悲忍耐......
最後期望宗教要納入政府組織中,不要成為法外之民。過去宗教法都是讓宗教人士不接受,希望今後在積極的方面,能設立新的宗教法,提倡文教的宗教,才易得到社會的肯定。
省主席連戰先生也在致詞中表示--宗教與整個社會的安定、和諧、進步,有其密不可分的關係,希望︰
一、宗教要培養宣揚經典人才。
二、宗教要扮演社會教化功能。
三、宗教要達到安定社會目標。
宗教是對處於當前運行的事物之外、之後、之內的某種事物的遠矚︰
它是真的,但卻尚未實現;
它是遙遠可能的,但也是最大的現實;
它賦予一切過往事物以意義,卻仍逃避理解;
它有至上的善,卻非一時可及;
它是人類最終理想,是希望的追求。
今天會見了由加拿大回台的華聯電器公司董事長沈鑫堯先生,談及在加拿大籌組佛光協會事宜。
功德主黃麗明陪同《自立早報》社長吳豐山、維力食品公司董事長張登旺等來訪。
張董事長對食品業有非常獨特的見解,席間與我談及油質與健康的關係,日常要注意飲食中油脂之攝取。維力公司所出產的「維力素清香油」含有大量歐力克(達48%)有益人體健康。而「寶素齋」則係採用南洋地區無工業污染的純植物棕櫚果實油,經多層冬化處理,油質安定耐高溫,是素食者長期食用的健康油脂......
對食用油我是一點概念都沒有,聽了張登旺董事長的解釋,頗有上了一課的感覺。承張董事長的好意,願將該公司出品的素清香油供養我食用一生,實不敢當。
為主持明天在佛光山舉行的在家五戒、菩薩戒正授典禮,晚上七時搭機從台北回高雄。
「待足何時足,知足便足;
求閒何日閒,偷閒便閒。」
五月 五日 星期日
上午六時,主持在家戒的正授典禮。
此次專程到佛光山觀摩傳戒盛會的韓國松廣寺退居住持菩成法師,每天對戒子的起居生活到安板作息都非常留意,今戒子正授時,他在旁觀禮,從開始到結束,一刻都不曾離開過,其虛心、敬業的精神實在令人折服。(心想︰佛光山的僧俗弟子可有這種謙虛的態度?)
九時,會見特地帶信徒來山受戒的韓國九龍寺住持頂宇法師。據頂宇法師表示,去年我參加九龍寺落成法會時,曾舉辦過一場佛學講座,索取講演錄音帶者中,有一信眾一連聽了三十多遍。在韓國留學的佛光山弟子依恩以韓文翻譯了我的《講演集》,單單九龍寺的信徒就買了千本之多......。頂宇法師很誠意地邀請我到韓國體育館舉辦一次佛學講座,允其只要行程許可不衝突,我很高興前去結這個法緣。
十一時搭機又到台北。
《遠見》為探討兩岸宗教與文化交流,以「台灣情‧中國心」為主題,在中華電視台作了一系列講座,下午二時三十分應邀前去作首場演講。
台灣有絕對的宗教信仰自由,但卻苦於沒有良好的宗教政策,政府完全是採自生自滅的放任態度,所幸四十年來在佛教徒努力之下,台灣佛教已漸漸走出自己的路,具有世界觀、慈悲心、般若性、正覺智等特性。
今天,大陸所需要的是︰
一、無我慈悲的實踐。
二、因果業報的提倡。
三、法制戒律的遵守。
四、自由民主的重要。
昨天海基會祕書長陳長文律師帶團赴大陸,希望藉此機緣取得中共高層人士的共識,為日後兩岸交流鋪路。
主持此次講座的《遠見》社長高希均教授,前天剛從洛杉磯回來,為聳立在西方國土上的西來寺,感到身為中國人的驕傲,盛讚不僅是遠來的和尚會念經,中國的和尚更會念經。
高教授還表示,他一生聽過無數次講演,只有兩次聽得最法喜,一次是前年我應《遠見》邀請講大陸行,另外就是今天。他說︰「看起來,我以後要來研究佛法了。」
晚,七時三十分,前往基隆主持「中華佛光協會基隆分會」的成立大會。
會前,接受高雄駐基隆漁業廣播電台張麗英記者訪問。
今晚與會的貴賓有︰市長林水木、主委黃昭元、國大代表李伯元、市議員任訓哲、黃簡玉霞、侯永利、張通榮等多人。
會中頒發分會會旗、印信、聘書給黃忠結會長,並聘請市長林水木先生為顧問。
市長致詞時表示,非常高興極樂寺及《普門》雜誌的發行提升了基隆文化的發展。相信佛光協會基隆分會的成立,日後對社教活動的帶動,將會是一股新的力量。
大會結束後,市長、議員、國大代表都留下來與我談話。市黨部黃昭元主委建議,希望佛教界能有一評鑑單位,對在外弘法的法師們,有一類似「檢定考」的審核,學術涵養、道德修持達某一程度時,始能有資格在外弘法,因面對廣大信眾要有一定的層次及水準。畢竟時代不一樣了,信眾水準日增,弘法的講師實應具有修有德......
對出家眾這實在是很「刺激」的一記棒喝!
「不聞大論,則志不宏;
不聽至言,則心不固。」
五月 六日 星期一
全省各地的佛光協會分會紛紛成立,總會對這些日增的分會,正忙著著手規畫並助其推展會務。中午,抽空與中華佛光協會工作人員講話,並聽取大家對工作的檢討,我以會長身分表示道︰
一、要建立「義工服務」制度。佛光協會不僅是屬全國性,更是國際性,全省南來北往的接待與國外機場的接機、辦公室內的抄寫、歸檔、打字......等工作,都需要大批義工來服務,除總會外,分會要依義工之專長,如書法、烹飪、語文......等加以安排,以發揮義工的作用。
二、為讓總會與分會的工作能同步推展,總會急需編輯︰幹部手冊、佛光人家手冊、佈教師手冊......。並要積極展開︰
1.講習會的開辦。
2.講師人員的訓練。
3.到分會去督導如何開會、如何吸收會員、如何與總會連繫、如何繳交會費以及幹部人員的訓練。
4.成立特別委員會。
5.會務人員的訓練。
......
晚,七時三十分,前往東湖國小,與佛光協會內湖分會的會員們舉行一場「聯誼會講座」,內湖各里里長王伯爵、王賜章、林清松、陳演城,國大曾蟳、市議員闕河淵、黨部常委林義雄、民眾服務站主任林園清等多人,都前來參與,且信眾對問題的發問也頗為踴躍。有一會員問道︰「人生要如何才能圓滿?」
其實世間本來就很圓滿,但因為不能悟道而有所缺陷。如「人從那裏來?」人從生來,生因死而來,死因生而有。「先有雞?先有蛋?」蛋因雞有,雞因蛋生。在不斷的循環中無始無終,即是圓滿。
人生不一定要追求榮華富貴,只要能「滿足」即能圓滿。
生活在自由民主下,還要能幸福快樂,才能算圓滿。
不忌殘缺,懂得欣賞殘缺美,就是圓滿。
在有缺陷的時代中,信佛、學佛、心中有佛就是圓滿。
在報上「寰宇搜奇」中,看到--
「如果你有機會一遊挪威的桑德市,最好別忘了面帶笑容,因為『愁眉不展在該市被視為非法。
桑德市市長尼爾森注意了很長一段時間,發現市民鬱鬱寡歡的情況頗為嚴重,他慎重考慮後,想出一招他認為最管用的嚴法--將『撲克臉』列為非法。
其實,該市還不只有這一條奇特法律。去年,他們因連續兩個月受細雨所擾,憤而通過一項雨天非法的法律,結果次日居然雨過天晴,令全市民雀躍不已。」
五月 七日 星期二
由於香港信眾日益增多,佛香精舍每到共修時,很多信眾都擠不進佛堂,所以依如就應大家的要求,另覓一處寬大的場所,作為講堂,來容納更多信眾。幾個月下來,終於在窩打老道看上一處非常適合共修的場所,依如一再要求我前去看一下。今午抽空搭十二時四十分的飛機到香港。
下午,在依如和多位信眾陪同下,前往窩打老道,巡視即將成為「佛香講堂」的新址,隨同而來的信眾都忙著向我介紹,何處可停車,距機場有多遠,從佛香精舍到佛香講堂如何走......。看大家那種興奮的樣子,可知對新址的滿意,我依信眾的歡喜而歡喜,當然更無異議,囑依如依需要而訂購。
◎為了得到幸福,非得從親自去找幸福開始不可。
◎凡事順遂並非就等於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許才是最幸福的時刻。
◎窮一生去追求幸福,你永遠也無法幸福,即使手握著最愛的東西,也不覺得幸福。
◎愚者以為幸福在遙遠的彼岸,聰明者懂得將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我們常認為別人得不到幸福,乃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對於自己未能獲得幸福之事,卻久久不能釋懷。
◎幸福絕非存在於目所能視的世界中,真正的幸福潛藏於目所不能視的事物中。
◎過著什麼也不缺的生活的人,是無法了解何為生活的幸福。
◎慾望愈少,愈能享有幸福的人生。
◎在漫長人生經驗中學習到的教訓是︰只有自己能給自己幸福。
◎在心中尋找和平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雖然人生只剩下對未來的憧憬,仍然是一種幸福。
◎「幸福」是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環境良好、做事順利。
◎知足如點金石,可使接觸的東西變黃金--幸福。
五月 八日 星期三
此次到香港是臨時決定的,事先並沒有「通知」,故來訪的人並不多,只隨緣和到佛香精舍禮佛的信眾方便開示。上個月依空曾到此,有三天的佛學講座,至今大家還樂道不絕,要求我能常派法師到香港講經,佛法只要有人請,就會有人講--請轉法輪。
只要信眾需要,佛光山定給予協助,並滿其所願。
我國史籍中最有價值的著作,便是司馬遷的《史記》,其忠於歷史的求實態度,常為後代的人作為龜鑑。
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有朋友來拜訪他,寒喧後,司馬遷又伏案書寫,友人就拿起司馬遷的書稿,讀起來......
在《李廣列傳》中,司馬遷描寫李廣退敵、脫險、射虎......歷歷如繪,傳神極了。在後段文中李廣公報私仇的缺點也一字不漏,友人看後,忍不住問司馬遷道︰「你那麼愛戴李廣,為什麼還要寫這個呢?將軍的缺點流傳後世,豈不有損將軍的形象嗎?」
司馬遷︰「我寫的是歷史,信,是第一條,怎能以個人愛憎去歪曲歷史真相呢?」
「歷史」是古今往來的事跡,是國家大事的紀錄,是事情變遷和沿革的發展過程,若無信實的性格是不易勝任的。故司馬遷雖同情項羽,卻也詳細寫出項羽必然失敗的命運;司馬遷厭惡劉邦,但也寫出了他必然成功的條件。
另一史學家陳壽,在撰寫《三國志》時,為描述諸葛亮的功績,思索其曾在蜀國任丞相時,向劉備提出占據荊州、益州以及和西南各族和好,東聯孫權、北伐曹操的方略,確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並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等貢獻。
然而,陳壽的父親是諸葛亮手下的一員將官,因犯錯誤,受到諸葛亮的貶罰,鬱悶填胸,憂愁死去......。陳壽在提筆時,心想︰「撰史書必須求實,不能因私歪曲歷史,本來面目才是史書的精神。」陳壽以公正的態度、尊重的精神,將諸葛亮的高風亮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品德,滿懷激情的寫出來。
後人認為在《三國志》中,最生動、詳實的便是「諸葛亮傳」。
如果我們報章雜誌的記者先生、小姐們,手上都擁有一枝史筆,那實在是國家之福!
晚間九時,由香港回台北。
氣節已入夏,白天汗流浹背,在室內冷氣吹襲,體溫沒有那麼快調適,人很容易就感冒。感冒雖不是什麼大病,卻頗為傷元氣,懶洋洋的提不起勁,面對一大堆工作卻心有餘力不足,怪不得有人要說︰成功是努力加上健康。
「心思改變,態度會隨之而變;
態度改變,習慣會隨之而變;
習慣改變,人格會隨之而變;
人格改變,則命運隨之而變。」
五月 九日 星期四
上個月(四月二十六日)曾接受公共電視記者李芝小姐訪問,錄製「榕樹、杜鵑、台北城」的節目,因工作人員不小心將錄影帶洗掉了,李小姐一再來電話,請求我能重新再接受一次訪問。心想每一種行業都有它困難之處,解難解困與人歡喜,我是樂意成全的,中午在普門寺佛堂,又被訪問一次--「佛教如何面對死亡?」「佛教提倡火葬之意義」。
下午二時三十分,應凌峰之邀,參加電視節目「八千里路雲和月播出百集及民族文化基金會成立周年」慶祝酒會。立法院長梁肅戎、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化鵬、民主基金會關中、立委周荃、康寧祥等多人,也都參加。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參加「酒」會,每一個到過大陸的人,對中國幅員之廣大無不歎為觀止!而「八千里路雲和月」將各省、各縣、各民族的風景、民俗、特色......精簡的從小小畫面上表露無遺,實在是很不容易,尤其已屆滿百集,對其工作人員鍥而不捨的工作態度,更令我們敬佩。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如此多的人,彼此互不認識,更不用談彼此要關懷。因「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拍攝,而接觸到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凌峰先生把它當成一件重要事情來處理,成立「民族基金會」且自任董事長,從事少數民族的文化、文物、資料保存工作,實在是功德一件。
「八千里路雲和月」透過文化層面,讓兩岸的人民拉近了距離,心跟心更靠近在一起。平時一般節目,想看而忘了看或沒有時間看,並不懊惱,而「八千里路雲和月」不看則會後悔。我自己買了好幾套錄影帶,但身邊卻沒有半卷,原因是都被別人拿去了,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凌峰先生不僅有智慧、敏捷、正直,尤富正義感,期祝他再接再勵,我們等待著看第二百集。
心平、心定今代表常住赴新加坡,祝賀演培法師出任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禪寺住持。
每次打開電視,看到新聞報導院會打群架的鏡頭,有些徒眾就很不以為然,因國家不只是少數幾個打架的人物的......。社會若不再積極提倡文化、教育的功能,後果堪憂。
晚,八時,應基隆市長林水木之邀,在基隆文化中心參加該市為慶祝母親節所舉辦的慶祝大會。我以「偉大的母親與母親的教育」為題,向所有的媽媽賀節。
每一個活在世間上的人,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每一位男士在社會上能成功立業,其背後也必有一偉大的女士。提到「母親」,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岳母教忠的名訓。在佛門也有很多偉大的母親;佛陀因摩耶夫人的生育、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的養育而成就。這兩位偉大的母親為我們這個世間帶來了佛光,佛陀更沒有辜負兩位母親,成道後到忉利天為母說法,感念姨母的養育之恩而成就其出家成立比丘尼教團。
只為兒女不望回報的心就是母親的心,也唯有母親的心能與菩薩的心相比。
在教育子女上,身為人母者要讓子女孝順,並不是以權威就可以辦到,應該用母親難為的挫折感來啟發子女。為人母者的一言一行,很能為子女模仿,所以要有「道德」的觀念,讓子女感受到母親隨緣、勤勞、慈悲、笑容、說好話、守法、服務......。身教重於言教,更能為自己樹立形象。
會後,林市長特贈我一刻有「佛心」的匾額,感謝我以「佛心」來關照基隆市民。
十時,離開基隆文化中心,依恆請我到極樂寺安單,普門寺的徒眾要我回普門寺休息,不管回到那裏,都是睡覺的時候。將時間浪費在床上,倒不如開車回佛光山,因在車上一樣可以休息,且天一亮,又可以開始辦事了。
不忍心將白天的時間浪費在高速公路上,故講演結束後直接開車回佛光山,只是辛苦了替我開車的永均。
凌晨二時二十分回到佛光山。
五月 十日 星期五
才幾天不在山上,留言卡上密密麻麻的填了一大堆待回的電話及信件。一個早上就在打電話、接電話中度過。
心平、心定今從新加坡回來。
慈莊下午由法國回山。此次慈莊到歐洲,除了去探望在英國即將入牛津大學博士班的依益和永有外,並帶依晟到法國為成立「法國佛光協會」前去籌備。依晟託慈莊帶回一封信給我,信上提到--
「......跟隨莊師父在倫敦一週,每天忙得很愉快,莊師父在辦事時的耐煩、耐力,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其無微不至的設想與照顧,不是一句感謝的話所能表達的。
佛教在英國倫敦的發展,可以看到小蓓蕾,相當樂觀,達賴喇嘛訪英,電視台作了很好的訪問報導。一天我與依益師至白金漢宮參觀儀隊,因為不能確定是否隔天才有,益師叫住了鐵門裏頭一位神氣的英國衛兵,詢問詳情,他居然向我們合掌,因為他有個越南籍的佛教徒妻子。
另有一次,一位六、七歲左右的白人小男孩,見到我們四人在街上走過,先是合掌,我以為看錯了,幾步路後回頭,他仍合著掌,佇足目送我們。所住旅社一位土耳其籍的女服務員,也不斷詢問我們關於佛教的問題(達賴上電視因她告知,才沒有錯過)。
晨間,莊師父打開電視,正好看到報導英國一處南傳佛教僧團的托缽、禪坐生活,有近十位的洋和尚,可惜不知在英國何處?
傳統、潔淨、典雅、精緻的英國,與和平、智慧的佛教,可以說相得益彰,如果英國人懂得像中國人一樣的主動求取佛法,真是英國人的福氣......
四月二十四日我們到了巴黎,一下飛機就被一群高棉人迎接了。黃玉珊老太太及其女婿鍾勝利開車送我們至柬甫寨寺院,裏頭有三位南傳法師及信徒,堅稱到佛光山受到本山親切招待,為此堅決要回報,並要我們一定要住下來......
在法國所感受到的佛教徒素質,不像美國,多是留學生;也不像倫敦,充滿著學術氣息。在這裏是一群來自高棉金邊及其他地方,歷盡滄桑、受苦受難、艱苦奮鬥的華僑......
法國佛教的發展,可能正待播種而已,曾經路過巴黎第五區--學府區,進入一家宗教書局探看,只有一本有關日本禪的書是英文的,其他百多本佛書(大都是西藏佛教)全是法文。中國佛教若要在法國發展,法語人才乃是主要因素。......
這一次英法之旅,給了我很多新的經驗,在倫敦碰上十年一次的戶口普查,莊師父與我都『榜上有名』了,更奇的是四月天竟然又是風雪、又是冰雹的,天上一把把的白沙刷下來,滿地圓圓的小冰球亂竄,連倫敦人都覺得意外。
巴黎的五月,老是下雨,連巴黎人都抱怨比往年的五月沒趣。尤其假日特多,一碰上假日,滿街冷冷清清的,連麵包都沒得買。看來往後有趣的事情還很多,包括居留、延期、就學及其他......如有進一步的發展,即當傳真向師父報告。」
「有志氣者,不受人侮;
有骨氣者,不受人憐。」
五月 十一日 星期六
今接台北李德權先生寄來大陸名書法家侯正榮先生所書寫之「虎」字,信函中表示此「虎」字曾致贈美國白宮及聯合國大廈。李先生今以金版特製此「虎」字,一幅送給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六世,一幅則送給我,作為紀念。
實在感謝李先生之有心,我也回贈了一套《星雲禪話》(共四冊)給李德權先生。
「學道恆沙數,幾人持戒真;
持戒若不真,自性永沉淪。」
上午八時,出家戒子在大雄寶殿舉行二壇請戒儀式。
此次本山傳戒,比丘尼戒是採「二部僧中白四羯磨受」,所謂二部僧中受,乃是指先在比丘尼十人僧中白四羯磨,稱作本法,再往比丘十人僧中白四羯磨受戒。
所謂「白四羯磨」乃是一番報告,三番徵求默認,便稱之為白四羯磨。十人之中,只要有一人反對,便是僧不和合,便不成受戒羯磨。其目的在取得僧眾的認可,而不是私下授受。
下午四時三十分,沙彌尼戒子齊集於大雄寶殿前的成佛大道上,跪迎尼部十師,分別是--
得戒和尚尼慈莊、教授和尚尼慈惠、羯磨和尚尼慈容及尊證善定阿闍黎尼、慧定阿闍黎尼、慈觀阿闍黎尼、修慧阿闍黎尼、達和阿闍黎尼、藏心阿闍黎尼、敬定阿闍黎尼、如琳阿闍黎尼、智山阿闍黎尼等。這些尼眾十師,皆是台灣各寺院的開山或住持,且出家受戒都在數十年以上,均是有修有德的長老。
晚,十時三十分,尼部戒子請戒並舉行正授。(因戒律中規定,比丘尼在尼部十師作本法後,再往比丘十師處白四羯磨受戒,期間不得超過一日一夜,故於子時開始尼部受戒。)
報載--曾經參與中國民主黨和民進黨建黨過程的民進黨顧問傅正於昨日病逝。
傅正先生是台灣唯一身跨兩次組黨的人,在「自由中國」時期,因與雷震先生組中國民主黨而入獄坐牢六年三個月,一九八六年,又與黨外人士摧生了民主進步黨......其正直不阿的個性,以及為民主奮戰不懈的高潔人格,一直深受民進黨及學術界人士及學生們的愛戴。傅正先生在病中時,我曾準備了兩萬元,並派人代我到醫院探望,對其為台灣民主奉獻一生,表示敬佩。
美國總統華盛頓曾說︰「在一切純屬社會性的問題上,我們盡可像五指般分開;但在一切與共同進步有重大關係之處,我們要像一隻手。」
十八世紀的美國政治家佛蘭克林,有一次去拜訪一位長輩。當他跨腳走進對方家門時,由於房門很矮,他的頭不小心撞到門楣,痛得他眼淚都掉下來了,這時,始見那位長輩蹣跚走出來,對佛蘭克林說道︰「很痛吧!你今天來拜訪我的最大收穫,就是這個痛。若要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平安、順利,就得常常低頭。你可別忘了,這個教訓對你有很多好處。」
佛蘭克林對長輩的教訓銘記在心,處處表現謙虛,二十歲時,創造了著名的「十三訓」--沉默、規律、節約、勤勉、誠實、正義、中庸、清潔、養生、平靜、純潔、決斷、謙虛。
美國剛建國時,佛蘭克林留下許多血汗功勞,被美國人尊稱為「揚基之父」。
五月 十二日 星期日
今天是母親節,清晨佛堂焚香,祈祝普天下所有父母都能健康、平安、幸福!
上午八時三十分,戒子們於大雄寶殿前跪迎十師,我擔任這次得戒和尚,還有羯磨了中阿闍黎、教授印海阿闍黎及尊證靈根阿闍黎、悟一阿闍黎、真華阿闍黎、菩成阿闍黎、淨心阿闍黎、聖印阿闍黎、如悟阿闍黎、明乘阿闍黎、今能阿闍黎等。
九時,戒子們為表示對戒師作證明的感激之情,特於大雄寶殿設宴「十師齋」,供養十師以為謝意。
席間,我代表大家說道︰在比丘、比丘尼二部十師面前,戒子們如此誠意的請我們用齋,施者、受者同等功德,受戒後,希望大家要弘揚佛法,為佛教發心,才不辜負今天大家的供養。
上午,接受中視記者王振裕的訪問︰
◎受戒的時代意義?
佛門傳戒就是民主法治精神,「戒」的意義就是不侵犯,其精神就是自由。反觀在獄中受刑者,都是犯了五戒的人,故一人受戒,一人健全;全家受戒,全家健全。為改善社會風氣,淨化人心,故佛光山舉辦此次「萬佛三壇羅漢期戒會」。
◎此次戒期之特色?
一、戒期長達三個月(而非一般一個月)。
二、戒子來自十多個國家,頗具國際性。
三、戒子中有博士、碩士、大學、大專學歷者,佔百分之六十,且平均年齡三十三歲。
四、全省各寺院長老大德,均前來為戒子授經或任尊證,中國佛教會也很支持。
五、有在家戒子六千餘人護持,並求受優婆夷、優婆塞戒。
六、配合沙彌(尼)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的三壇戒期,舉行了三壇的水陸法會。
七、韓國九龍寺頂宇法師帶百多位信徒來山觀禮,其中有五十人報名參加受五戒。
八、韓國松廣寺退居和尚菩成法師,特地來山觀摩三個月,幾乎與戒子一樣作息。他於日前被松廣寺再推選為住持,本於昨日要回去就職,為了今日要參加二壇正授而改期,並表示今天的二壇儀式,比任何就職都要來得有意義。
九、戒期中每日授課以信心與儀禮訓練、思想與生活教育為主,運用學院所有設備,如禪堂、圖書館、課室、殿堂......在分堂教育下,實踐「行解並重」來啟發戒子。
十、女眾戒子採二部僧中受比丘尼戒。
此次戒期,實感於十方大德,在百忙中上山任尊證及授經。為讓下一代的青年學僧彼此來往,特邀請真華法師的福嚴佛學院、淨心法師的淨覺佛學院、如悟法師的圓光佛學院、聖印法師的中華佛學院,與本山佛學院,每年都有一聯誼性活動,皆獲其首肯。從聯誼中學僧們可彼此了解、溝通,樹立佛教教團的新形象。
下午二時,於大悲殿舉行二壇正授,戒子們九人一壇分壇正授,五百多名戒子,至晚上十時始正授完。
「無戒欲求生善道,如鷹無翼欲飛空,
如人無足欲遊行,亦如渡海無船筏。」
五月 十三日 星期一
前來任尊證的阿闍黎們,今晨紛紛離山,我及心平、慈莊、慈惠等一大早就忙著送駕,感念大家此次的共襄盛舉!
上午會見了由紐約來的廖文城先生、王鈞平律師及智山法師、慈因法師等。
九時,應心平之邀,參加「宗務委員會議」,會議中決定--
一、八十(一九九一)年度功德主會議定於六月二十三日在台北中山樓舉行。
二、戒子於戒期中所安排的修行功課之一--托缽,定於五月二十九日、六月十一日、十二日,分三天舉行,其功德善款將作為文化教育基金。
三、各單位對人才的儲訓,深感一個人不用十項全能,只要有專長特點即可。
四、對「佛光協會」的講師訓練,擬以階級來檢定--
在家眾分︰檀講師、檀教師、檀導師。
出家眾分︰弘講師、弘道師、弘導師。
各佛光分會今後舉辦活動,如需要弘法講師,可以依以上六種被確認身分者禮聘之。
晚,七時三十分,參加嘉義地區佛光協會分會聯合成立大會。
今晚的成立大會在嘉義中油訓練所舉行,應邀觀禮的嘉義縣市各界首長及民意代表和會員共有千人之多。由於嘉義地區會員很多,依所居區域而成立分會,分別為--
嘉義東區︰會長游次郎。
嘉義西區︰會長李茂男。
嘉義南區︰會長陳坤永。
嘉義北區︰會長劉坤火。
嘉太地區︰會長范耀仁。
希望這些會長能不負大家期望,帶動嘉義地區的會員,為佛教事業共同努力。
日前,曾跟潘孝銳先生見面,他對佛光協會的工作性質很稱讚,願每年捐出人民幣六萬元,提供給大陸的百名學生作為獎學金,希望由佛光協會為其籌辦。
當你走在街上時,是否發覺十字路口、三角窗、大街小巷的出入口等精華地段都設有銀行、教堂,偏遠的、無路可達的地方才有寺廟。可見一般人對財富(銀行)和教堂的重視,將最好、最熱鬧的地段提供給銀行、教堂用。
殊不知信仰就是財富,精神上的法財,才是人們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希望佛教徒們能正視此一現象,提升佛教形象如加油站般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寺院聳立在街道的黃金地帶,因法財實勝於有形的金錢。
五月 十四日 星期二
今前往台中縣大雅鄉主持佛光協會大雅分會的座談。大雅分會會員計有三百多名,大家對協會的會務都很有心參與,利用座談時間,跟大家介紹佛光協會之宗旨、目標、任務及今後之工作方向等。
美國總統布希,這幾天會見達賴喇嘛,成為各地的頭條新聞,也是達賴喇嘛自去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最受矚目的一次。
「達賴喇嘛」這個名字從何而來?早在一六四三年以前(明崇禎十六年),一、二、三、四世達賴只是黃教這一教派的宗教領袖,而不是西藏地方政府領導人,因為那時統治西藏人民的是西藏噶舉派(白教)的法王。
一六四三年,五世達賴喇嘛和四世班禪得到青海蒙古部落酋長固治汗的幫助,取得政權。從那時起,達賴喇嘛才成為西藏宗教和政治的領袖。
一世、二世達賴原來並不稱「達賴喇嘛」。三世達賴索南嘉措到現在的內蒙古地區傳教,蒙古人很信仰他,尊之為「達賴喇嘛」(蒙古語︰智慧的大海),但這只是蒙古人對他的尊稱。
「達賴喇嘛」這個封號,乃是在清順治六年(一六四九年),五世達賴羅桑嘉措由西藏親赴北京,朝見清朝皇帝,當他在第二年(一六五○年)由北京返藏時,受清世祖正式冊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善瓦赤嘛恆達賴喇嘛」。
後經清皇大力宣傳,「達賴喇嘛」這個封號才舉世皆知。
五月 十五日 星期三
報載︰五股寶纈禪寺七名法師今本要率四十三名信徒前往大陸朝山,因遭大陸拒發給法師台胞證而無法入境,該寺信徒表示,如果師父們不能去,他們也不願意前往,因此,原訂今天出發的這支朝聖團,被迫全團取消,帶給旅行社不少困擾......
上午十時三十分,與慈惠、慈容、永悅等搭機往澎湖。將主持佛光協會澎湖分會的成立大會。
台灣到澎湖只有二十五分鐘的機程。十一時,心舫在機場接我們到海天佛剎,沿途炎陽的海風,吹得讓人有股黏膩感,在十字路口處的警示牌,寫的不是「當心左右來車」,而是「當心飛機」。據聞,在機場附近的車道,人們在駕駛時,常因忘我的看飛機起落,而失控發生車禍,故有此標示,實是澎湖街道的一項特色。
在海天佛剎用餐時,有多位信徒在旁招呼,有一信眾問道,前陣子隨團到佛光山禮佛,感於殿堂之莊嚴,而發心要捐獻一筆款項,然事實上能力尚不能及,問我是否可以「取消」,待將來有能力時再來發心?布施是一種快樂而非負擔,布施之要件是要在不自苦、不自惱下成就的。
下午,心舫租了一艘快艇,請我們到吉貝島參觀,澎湖四周共有六十四個列島,吉貝島距澎湖艇速要走十分鐘。今晨氣象曾報導有颱風警報,海浪比平時大一點,快艇曾在台灣海峽中兩度熄火,佇停在一片汪洋中,人顯得好渺小。
到達吉貝島時,岸邊的人對駕駛快艇的先生說︰「你今年要行大運了,載到星雲大師。」想不到在偏遠的小島上,也有人認識我。
吉貝島上的居民有二千多人,皆靠打漁為生,也因此讓大家視受戒為畏途。佛陀是不捨棄一眾生的,吉貝島的居民,因世傳打漁的家業,乃環境使然,不應被捨棄佛門之外,多分、少分優婆塞(夷)的觀念,有待加強。
在吉貝島上有一間正在翻修的觀音廟,很小,殿裏只能容納數人,想今天報載不能到大陸普陀山朝聖,卻在吉貝島上禮觀音。在街道旁,以結緣心態買了近二千元的紋石,有木魚狀、葫蘆狀、玉珮狀,回去跟大家結緣。
快艇在回澎湖的途中,突有一奇想,如果能買一個島,專門建設成佛教世界,取名為「佛國島」或「海天佛國」,讓大家來朝聖禮佛,將會是一塊人間淨地。
晚,七時三十分,在澎湖馬公文化中心,主持「中華佛光協會澎湖分會」的成立大會。澎湖縣長王乾同、警察局長施志茂、議會主任祕書黃東華、文化中心主任李興揚、縣議員許麗音等都出席參加。
成立大會禮成後,接著為澎湖信眾舉行一場佛學講座,題目是「心靈的淨化」。
三十年前,在宜蘭雷音寺皈依的慈松及其先生紀金澤,於講座後到休息室來看我,雖三十年不常在一起,但其對我熟稔如昔。紀金澤先生服務於郵局,為人熱誠,佛光協會在澎湖成立分會,他們夫婦倆均表示一定全力支持。
三十年前在澎湖,認識一位年輕信徒,聰明伶俐,曾鼓勵她讀佛學院,她因要照顧病中的祖母而放棄。十年後,祖母往生,本以為她可以到佛學院就讀,又云,要照顧生病的姑姑......一晃二十年過去了,問及慈松該信徒近況?慈松說,她現在在照顧臥床的叔母,因其家人都認為她對看護很有經驗......
一個人近六十年的歲月,就有四十寒暑在照顧祖母、姑姑、父、母、叔母中流逝,人生何價?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