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8 - Use of the Teachings 《佛教叢書8-教用》
Buddhism and Management Studies 佛教的管理學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教的管理學現在世界上各大學所開的課程中,以「企業管理」為熱門學科。提到管理,佛教很早就有一套獨特的管理學。佛教自釋迦牟尼佛創教以來,僧團的發展,早已具備管理的制度,雖然歷經時代的變遷,僧團統領大眾的管理學也與時俱進,相當高明。從《華嚴經》裡,佛陀說三皈依:「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即可知道佛教僧團是最善於管理大眾的組織。
◆佛陀的管理學
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度化憍陳如等五比丘,佛教僧團於焉成立,佛陀所領導的僧團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等七眾弟子,光是跟隨佛陀身旁的常隨眾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佛陀是如何領導這麼龐大的僧團呢?
1.以法攝眾,人我平等:佛陀認為眾生皆有佛性,提倡人我平等制度,打破當時印度社會的階級劃分;以緣起的道理駁斥了傳統創世主建立世界的學說;用三法印、四聖諦證實佛法的真實不虛。佛陀常說:「我亦僧數。」意思是說我也是僧團中的一員。又說:「我不攝受眾,我以法攝眾。」也就是佛陀不以領導者自居,而是以真理來攝受統理僧團大眾。因此,佛陀所設立的僧團,完全是以人格的尊重而組成,凡是進入僧團的每一成員,都必須捨棄過去的階級、財富、名譽、地位,僅有內修果證階段境界的差別,而無外在身分階級的劃分,以長幼有序、互敬互愛為僧團的基礎。例如:比丘有比丘法;比丘尼有比丘尼法;菩薩有菩薩戒法;當僧團大眾有所爭執時,佛陀制定「七滅諍法」。
2.中心領導,分層教育:佛陀住世時,以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及所說的教法為領導中心,次由有德比丘負起教授比丘、比丘尼的責任,並於每一僧伽藍推選出長老教授師,負責照顧住處僧伽,並且隨時呈報佛陀有關住處僧侶們弘法修道的情形。
3.托缽行乞,和合共住:佛陀初成道度化五比丘時,即訂下四依住:*1.依乞食;*2.依糞掃衣;*3.依樹下住;*4.依陳棄藥等四項理想生活的基本原則,並別立八不淨物,告誡比丘不得持受田宅園林、種植、儲積穀物、蓄養奴僕、蓄養禽獸、蓄錢寶貴物、蓄毯褥釜鑊、蓄象金飾床等八種障道的不淨物。其後,由於僧團的不斷擴展、雨季的困擾,及慈悲垂顧信眾之故,時或受衣、受請,或進而受施田園、房舍等,遂使僧團生活形式有所改變。由是,無論雨季的結夏安居,或平時的和合共處,皆形成生活上的共住制度。在共住規約上,僧侶除個人使用的衣缽等物外,其他物品、用具、床具,乃至房舍、園林等,均屬僧團共有,不得據為私有。對僧團器物的維護,則有工作上的分配;於每一住處僧團中,推選一位有德的長老,領導僧侶的生活作息,及擔任平時的教誡,並轉達佛陀僧事的發生。然這些生活型態的演變,對整體僧團而言,仍維繫於托缽制度的原則。
4.六和僧團,和樂清淨: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團,以共同行持六和敬,作為建立僧團的基礎。即:*1.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是思想的統一;*2.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法制的平等;*3.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是經濟的均衡;*4.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是心意的開展;*5.口和無諍,在言語上,和諧無諍,是語言的親切;*6.身和同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是相處的和樂。
5.定期集合,布薩說戒:佛陀定期於每月八日、十四(十五)日與僧眾共集一處和合布薩說戒,期使散布於各處的僧侶能定期集會,以達僧團修道生活的圓滿和諧。
6.僧伽羯磨,民主會議:羯磨制度是僧侶「僧事共決」的最高行政中心,主要目的在增進僧伽的和合。於每月十五日定期開會行羯磨,凡有平日違犯戒律者,即於此時針對其所犯的情事加以審議、判決、處置。依羯磨的類別,可分兩種:*1.諍事羯磨;*2.非諍事羯磨。諍事,是指僧侶間發生諍論之事,及發生破壞僧伽和合的情事。凡此,都是屬於是非問題的裁判案件。非諍事,是關於僧侶的日常生活,及一般行事是否合法的處理指導,或新僧侶加入團體的裁決許可等種種生活上的議決案件。僧團的羯磨法可促進僧團社會組織的嚴密化,並能統攝僧侶彼此的和合互益,而令僧團成為共同遵守規律、推動愛語、利行、布施、同事的理想道德社會。
◆佛經的管理學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有關管理的方法,可以說俯拾皆是。今以大家耳熟能詳的二部經典為例,略述如下:
1.《阿彌陀經》的管理學:在《阿彌陀經》裡,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是善於營造管理的建築師。他所建造的極樂世界是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樓閣,八功德水,微風吹動,街道皆以金銀琉璃鋪成,花草樹木香潔微妙,重重疊疊的景觀,非常莊嚴美麗。在西方極樂世界裡,交通管理順暢,沒有交通事故;人事管理健全,沒有男女糾紛;經濟管理完善,沒有經濟佔有;治安管理良好,沒有惡人陷害,大家都很安全,和平互助。
阿彌陀佛不僅是環保管理專家,更是善於領導駕馭眾生的人事管理學專家。他三根普被,教導眾生一心不亂的稱念其名,所以生活在極樂世界裡的眾生,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轉善根的諸善上人。他所領導的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尊重、包容、和樂、安詳。
2.《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管理學:觀世音菩薩是很高明的管理學專家,善於管理眾生,以救苦救難來領眾;以賜予福德智慧,滿足眾生的要求;以三十二應化身和眾生同事攝受。如〈普門品〉中所說:「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以散播慈悲,自利利他為眾生拔苦予樂。現代的管理者必須具備有觀世音菩薩隨處應現的能力,適當的滿足個人的需求,並且要建立各種有效的管理方法,以解決現代人在組織中所面臨諸多問題,一如觀世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叢林的管理學
「叢林」,是僧眾聚居的寺院。意思是說「叢林」中,雜草不亂生長,樹木不扶而直,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佛教很重視群我的關係,所以有六和僧團、百丈清規等共住規約的設立,叢林寺院管理的原則,重視自我發心、自我檢討、自我規束,其目的是要創造一個和合的僧團,使正法得以久住。因此,中國傳統叢林寺院的管理特色,非常重視人事的和諧與分工合作。綜觀叢林寺院的管理制度,有以下四點:
1.選賢與能:叢林之中,寺產一切歸公,且依一定規矩接納十方來往的僧眾,其住持人選亦經僧眾同意,由十方名德中遴選出任,這是為十方叢林;即使是子孫叢林,也會選出有德有學的僧眾擔任住持,領眾弘法。
2.行普請法:中國禪宗叢林注重勞動生產的農禪生活,施行普請法,也就是集體出坡作務,無論上下,一律平等,均需參與生產勞動。例如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典型範例。
3.分工合作:寺院在住持的領導下,全寺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人人各司其職,彼此照顧,在兩序的人事組織下,職務有文有武,有內務有外務,有執綱紀有執眾勞,有任教育有任幕僚,領執者完全立於為眾僧服務的立場,來共同維護僧團的和合共住。如《禪苑清規》說:「叢林之設,要之本為眾僧,是以開示眾僧,故有長老;表儀眾僧,故有首座;荷負眾僧,故有監院;調和眾僧,故有維那;供養眾僧,故有典座;為眾僧作務,故有直歲;為眾僧出納,故有庫頭;為眾僧主典翰墨,故有書狀;為眾僧守護聖教,故有藏主;為眾僧迎待檀越,故有知客;為眾僧召請,故有侍者;為眾僧看守衣缽,故有寮主;為眾僧供侍湯藥,故有堂主;為眾僧洗濯,故有浴主、水頭;為眾僧禦寒,故有炭頭、爐頭;為眾僧乞丐,故有街坊化主;為眾僧執勞,故有園頭、磨頭、莊主;為眾僧滌除,故有淨頭;為眾僧給侍,故有淨人。」完善的分工合作是一個團體組織發展的要素之一。
4.共住規約:僧團中大眾除了以戒律為規範外,並制定有一套完整的生活規範,使大眾生活有一定的制度可循。例如東晉道安大師為其領導的僧團制定有三項僧尼軌範:*1.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2.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食法;*3.布薩、差使悔過法。唐代百丈懷海禪師制定的清規,以及其他日用清規、《禪苑清規》等,也都是記載叢林的規制。僧團的組織就在此具體完備的規制下運作發展。
◆佛光山的管理學
有人問我:佛光山在全世界有百餘個道場及事業團體,這麼龐大的團體是怎樣領導的呢?方法當然很多,但最基本的有以下四點:
第一、徒眾不私有:佛光山所有的徒眾,沒有一個是個人的徒弟,所有的徒弟、弟子都是佛教的、公家的,只有以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為序。因為不私收徒弟,徒眾之間就不會為了徒弟而產生紛爭。
第二、金錢不私蓄:佛光山所有的人都不可以有私人的財產,個人不可以儲蓄金錢,金錢都歸於常住。徒眾弟子沒有金錢,並不代表他們的生活沒有保障,反而他們的衣、食、住、行、疾病、留學、遊學、參訪,甚至於剃度以後回家探望父母的禮品,常住都會為他準備。在佛光山,一切金錢歸於常住,個人不私存,但是他們卻在常住健全的制度下,享有最完善的福利。
第三、人事要調動:秉持「流水才是活水,滾石不生苔」的原則,佛光山的人事是調動的。每一座別院、分院、佈教所、事業單位,都不是個人所有的。或許今年在這裡做住持,明年可能調派到另一個寺院去。調職有許多好處,可以多方學習,多方結緣,多增加經驗。
第四、序級有制度:佛光山的弟子,由清淨士、學士、修士到開士,逐級升等,是依每一位徒眾在道業、事業、學業上的努力而評核序級的。
因為佛光山有這麼好的體制,所以佛光山能夠和諧順利的發展。此外,佛光山依人眾的性向、能力分別訓練,再依個人專長擔任各項職務,如:
1.當家住持人才:具有常住觀念、忠誠、發心、有立場者,有承上啟下能力、有見識者,德學威儀俱全、唱誦法器可為表率者,口才說法有能力者。
2.知客人才:言談舉止威儀大方者,社會常識豐富者,有社會性、親和力、勤勞、主動,對本山宗風精神透徹了解者。
3.文教人才:在文化方面,甘於寂寞淡泊,說理清晰,能深研義理,不好攀緣名利者。教育方面,思想純正,能承先啟後,言論不違反常住宗風,不製造事端,不搞私人關係,會收集資料、運用資料、熱心教學,每年都有作品發表者。
4.策劃人才:凡事能有看法創見者、有數據概念、能保守機密者、不居功者、能將佛法與世間學融和者、長於文書行政、具幕僚性格者。
其他尚有法務人才、會計人才、典座人才等。
一個團體最重要的莫過於共識,共識的達成則要靠多方溝通、協調,和承上啟下,而最快的方法莫過於舉行會議。因此,佛光山十分注重會議,經常舉辦各種會議以達到共識的目的。
管理學中,最困難的就是人事管理。佛教一向重視人事管理,我對現代人間佛教的人事管理規則有以下幾點意見:
第一、要顧全大局;第二、要明白分工;第三、要知道協調;第四、要用心策劃;第五、要全力推動;第六、要向上報告;第七、要知道承擔;第八、要追查成果。
此外,主管與屬下之間必須要:上下坦誠交流,彼此融和尊重,工作主動勤奮,自我釐訂計畫,待客至誠真切,事理研議通達,處事溝通協調。
至於身為現代領導人、管理者,我認為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笑在臉上,讚在口上,怪在心裡,氣在肚裡。
2.直言有錯,氣話壞事,批評無效,猜疑離心。
3.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功歸大眾,過自承擔。
4.不計得失,不可畏縮,不能頹喪,不必頑執。
5.顧全大局,倡導人和,上下交流,意見一致。
6.發心服務,遵守諾言,居安思危,知己知彼。
7.注意調和,照顧大眾,善用機會,把握人生。
8.處事幽默,聆聽報告,細心研究,雙手合十。
做一個領導人,如何善於用人也是一門學問。尤其要能吸收、包容、培養人才。身為主管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對屬下只有批評,沒有指教。另一方面,身為主管乃至高級領導幹部,要隨時自我檢討,並與屬下溝通,「將相和」是鞏固團體的因素。
至於現代寺院所應具備的行政管理制度,我的看法是:「傳統叢林寺院的制度要能與現代社會相結合」;「寺院本身的經濟要能自給自足」;「可經營佛教所允許的各種事業」;「寺院的行政組織核心能與周邊的社會緊密的結合」;「善於運用人力資源,集體分工,共同創作」。此外,「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眾為我」、「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眾第一,自己第二;事業第一,自己第二;佛教第一,自己第二」、「你好我壞、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多獎勵、善於布施、愛語等,都是現代社會所必須具備的管理觀念。如何學會佛教的管理學?我認為在領導別人之前,要先懂得學會被別人領導。
佛教寺院管理制度發展由來已久,每個時代皆有其不同的特色。佛陀所制定的僧伽制度,原則上是「尊上座而重大眾」,著重於民主議會似的羯磨法;漢地寺院則較重於人事組織及分工精細的叢林管理方式,以達「人盡其才」為原則。對於這些優良的傳統統理學,應該加以發揚光大,並能因應時代發展而提出適應現代社會的新管理學。
現代的管理學重點在於組織與團結,上下彼此的步驟才會統一,有統一才能達到共識,進而發揮團體的力量。而佛教很重視群我關係,所以有六和僧團、共住規約、百丈清規等的設立。佛門的管理原則,注重自我約束、自我發心、自我檢討、懺悔。佛光山的管理學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