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7 - Organization and Ceremonies 《佛教叢書7-儀制》
10. Buddhist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 1. Sports 拾、佛教育樂篇 一、體育活動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拾、佛教育樂篇 一、體育活動自明清以來,佛教大都在寺院山林中以靜修為主,因此常給人沈寂冷漠,不食人間煙火之感。事實上,佛教是很生活化,很生動活潑,是充滿了蓬勃朝氣的宗教。佛教很重視現世生活的安樂,因此舉凡衣、食、住、行方面,都表現出積極的特性,例如:
衣:僧服式樣莊嚴,依不同場合而有五衣、七衣、九衣之分。
食:過堂用齋,使用應量器,合乎健康衛生之道。
住:無論是齋堂、禮堂、佛殿,都講究通風採光。
行:在交通不便的時代,除走路、行腳、雲遊外,也重視朝山。
現代社會教育重視「五育並重」,其實,佛教自古以來即是個「五育並重」的宗教:佛殿共修,重在德育;講堂聽經,重在智育;出坡作務,重在體育;僧團是六和合僧,重在群育;雕刻、繪畫、梵唄唱誦,重在美育。此外,佛教在育樂方面也有很多「寓教於樂」的修行法門。
一、體育活動
佛教向來注重運動,像傳統的朝山、每日的跑香、行腳雲遊、出坡作務等,都是舒展筋骨,鍛鍊身體,培養耐力、毅力的好方法。
(一)跑香
在佛殿或禪堂,往返來回的行走,稱為「跑香」。俗云:「飯後千步走,活到九十九。」一般於飯後跑香,可以訓練威儀,促進胃腸消化,增益健康;或於禪坐昏沈時,起而經行,活動筋骨,舒通血氣,使能安心坐禪,也是調和身心的方法之一。
跑香時,身端頭正,頸靠衣領,雙眼平視,不東張西望,不昂首低頭,兩手以左七右三自然擺動,全身放鬆。轉彎時,右繞而行。跑香速度,由慢逐漸加快,快慢有序,以達威儀、健身之效。
(二)朝山
佛教徒到遠處名山大寺朝拜禮佛,稱之為「朝山」。經云:「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三步一拜朝山不只是身體跪拜於地,而且口稱佛號,意想佛的光明相好,所以是清淨三業的最佳修行。
朝山禮佛可以廣結善緣、消除業障、折伏我慢、增進道心。星期假日,若能全家一起朝山,既能使身心健康,信心增長,又可促進家人之間的感情,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活動。(參閱「寺院巡禮篇」)
(三)雲遊
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
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
自古以來,行者為尋師訪道,至諸方行腳參學,居無定所,有如浮雲般隨風飄遊,所以稱為「雲遊」。
雲遊其實就是隨緣弘化,也是自我砥礪身心的修行。所謂「一步一腳印」,古時候的禪者,他們行雲流水似的各處行腳、參訪、教化,那種隨遇而安,隨緣度化的風采,為人間樹立了聖賢的典範,就連赫赫尊榮的大清順治皇帝也不禁稱羨:「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這種芒鞋竹杖,以天下為家的灑脫無礙,實在不是一個日理萬機的君王所能企及,難怪他要慨歎「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雲遊,猶如出外旅行,尤其在緊張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偶而有休息的時間,有旅行的時間,對我們生命的再出發,再精進,是頗有用處的。出外旅行、參訪,其利益如下:
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出外旅行,不論是接觸大自然,還是拓展人際關係,都能增進我們的知識。
2.擴大心胸,放寬視野:當我們旅行、參訪時,要能用開闊的心胸、心量去接受外界的景觀、風俗習慣,擴大自己的視野,而且要能看得廣,看得寬,包含歷史的背景、地理的常識與社會的風俗人情。
3.能動能靜,能近能遠:我們在旅行參學時,有時候要能靜,很靜態的去欣賞;有時候要能動,像爬山、涉水時,不計千里迢迢。所謂能近能遠,是「近處的」,我們要用心去研究;「遠處的」,也不放過機會去瞭解。
4.溪聲山色,任性遨遊:「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大自然給了我們許多的心得。比方說,一個參禪者,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要一直等到悟道之後,他才能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四)佛教舞蹈
舞蹈,對許多人來說,是與他人溝通的方法之一。舞蹈既是藝術,也是娛樂,透過舞蹈,舞者不用說一個字,就可表達出喜、怒、哀、樂等感情。舞蹈可以說故事,可以帶來歡樂、身心的輕鬆與友誼。
在人類歷史中,舞蹈與宗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八十華嚴》卷三十六載:「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文筆讚詠,歌舞妓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卷五十六亦云:「菩薩摩訶薩到善巧方便究竟彼岸,心恒顧復一切眾生,……,唯勤化度,……,往來生死,如遊園觀,未曾暫起疲厭之心,或住一魔宮,或為釋天,……乃至遊戲歌舞之法,悉皆示現,無不精巧。」由此可見,舞蹈也是菩薩度化眾生的方便法門之一。
此外,自古以來,舞蹈也是一種供養,據《八十華嚴‧入法界品》載,善財童子參訪普救眾生夜神,請教他如何修行,夜神述及過去世曾以歌舞供佛,佛陀放眉間光遍觸其身,因而得到法界方便不退藏解脫門。在《法華經‧分別功德品》,佛陀說以「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等供養佛塔的功德,等同受持讀誦經典者。
在佛法中,舞蹈不但是供養之一,佛法要普遍深入民間,舞蹈也是不可或缺的方便之一。
印度自古已見舞蹈之記錄。今由佛傳文學中描寫的宮廷歌舞,可以知道在佛陀時代已經普遍流行。例如由馬鳴所編的佛劇「舍利弗之所說」,戒日王編的「龍王之喜」,或從本生譚文學的記載與描述,乃至山琦遺蹟的雕刻、阿姜塔石窟的壁畫等,都可以了解佛教徒舞蹈的情形。
另外在西藏的喇嘛教,有專門用於祭禮的舞蹈,舞者頭戴鬼、獸等面具,身著華麗的服飾,舞姿亦有優美如天女者。其種類有供養舞、地鎮舞(奠基儀式之舞)、拂惡鬼舞等。
韓國佛教,僧舞的起源極早,至少在高麗時代即有此一佛教舞蹈存在。華嚴宗元曉大師曾經以瓢作成面具,取名為「無礙」,帶著它到各村莊邊歌邊舞,弘傳佛教。因此,各地的村民雖無學識,卻都知道佛號,而且都能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元曉大師藉著在舞蹈中念佛,而將佛陀的慈悲散播到社會大眾的心田,希望大眾在佛力的加持下,能夠得到自在無礙。
於李朝時代(一三九二~一八九七),梵唄極為盛行,佛教舞蹈「僧舞」亦隨之大為流行。李朝時代最值得矚目的佛教舞蹈,即世祖時的「蓮花臺舞」。此蓮花臺舞乃世祖五年(一四六○)時製作,據《慵齋叢話》一書記載:先於舞臺佈置香山、池塘等,復於周圍繪上彩花圖樣,懸掛燈籠,東西二邊並安置兩對蓮花,舞妓即於其中翩翩而舞,其間並有吟唱南無阿彌陀佛或觀音讚等佛偈以應和者。李朝末年,佛教界更大力推廣梵唄與「施風舞」。
在日本,經印度、西域、中國、韓國而傳入的舞蹈,常被用為佛教儀式、供養、佈教之具,而發展成為一套獨特的佛教舞蹈。例如伎樂乃推古朝從百濟傳入的無言假面舞樂,聖德太子以之為佛教舞樂加以獎勵。聖武朝,印度婆羅門僧菩提仙那與林邑僧佛哲至日本,傳授源於印度的「林邑八樂」,由是日本佛教舞樂隆盛。林邑八樂即:菩薩、迦陵頻、陵王、安摩與二舞、倍臚、拔頭、胡飲酒、萬秋樂等,都是取自於佛教的材料。此外,唐樂的「散手破陣樂」,也屬於佛教舞樂的一種。
此外,佛教僧侶為教化民眾而發展出特殊的佈教舞蹈,即一面念佛,一面詠唱和讚,復敲叩鐘鼓,舞之蹈之,此類佈教舞蹈統稱為念佛踊、念佛躍、踊念佛、踊躍念佛、歡喜念佛。如天台宗的空也所創的空也念佛(又稱缽叩念佛)、時宗開祖一遍的踊念佛、唱詠《法華經》經題而舞踊的題目踊、京都修學院的大日踊、盂蘭盆會時的盆踊等,都是佛教舞蹈結合日本鄉土藝術所呈現的民俗舞蹈。
我國素稱「禮樂之邦」,早在堯舜之世,我國先民就用禮樂來教育民眾;禮樂就是舞蹈與音樂。古代的舞蹈教育,「蓋動蕩之,鼓舞之,使自得之,其陶冶之功,感之最深」。中國的舞蹈雖然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遷,由神聖的觀念,教育的價值,進入藝術的舞蹈境界,乃至溶含於戲劇,流入於民間,但在中國佛教的弘傳史上,卻未見被用於弘法佈教。有鑑於此,星雲為弘法利生的方便,把舞蹈帶入佛學講座、禪淨密三修法會、……等大型佈教活動,使與會的大眾沐浴在聖潔、歡娛的氣氛中,打破了教界的保守沈寂,助長說法的效果。
一九九六年夏天,由佛光山僧眾所編的「僧舞」在國家戲劇院演出,迴響熱烈,更締造了中國佛教弘法的新紀元。
(五)佛光操
體操,不同於其他遊戲、舞蹈等運動,它是依據人類生活的需要所創造的人為運動。體操的起源很早,在我國商、周時代及古希臘時代,人類已有各種健身體操和醫療體操。近代更有依據生理學和解剖學而創設的各種體操,佛門也有所謂的健身羅漢操、佛光操等。
佛光操是簡單易學的體操形式,融合運動、健身於一身,是老少咸宜,不受場地空間限制的動態活動之一。佛光山多年來所舉辦的各種夏令營、冬令營、禪修活動中,每於晨間安排有佛光操,甚受學員喜愛。其各式動作如下:
1.交叉壓腿:採蹲姿,雙手按膝,右腳先壓向左邊,右膝蓋觸地,臀部坐上右小腿。再換左腳,方法同右腳模式。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2.併步轉膝:採半蹲姿,兩手各按膝蓋,先向左邊旋轉一圈,再換右邊轉,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3.蹲身弓步:採蹲姿,左腳跪地,右腳再伸直,身體盡量右彎,並以右手碰觸右腳趾。再換左腳伸直,身體儘量右彎,並以左手碰觸左腳趾,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4.左右彎腰:採立姿,手指交錯反轉托天,腰部以下不動,先向左方向側彎稍停片刻,再挺直身軀,再換右方向側彎,吐氣雙手徐徐放下。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5.仰天去濁:採立姿,先以掌心搓熱之熱氣,彎身搓擦後腰數下,再雙手叉後腰,仰身大聲吐氣(可以阿字喊出),最後彎腰雙手壓地,共做四次。
6.俯身鬆背:採立姿,彎腰先以右手碰左腳掌,頭向左上方看稍停片刻,做完後再換左手碰右腳掌,左右方向各做四次。
7.托天旋轉:採立姿,手指交錯反轉托天,腰部以下不動,先向左邊扭轉一次稍停片刻,回復中間,再向右邊扭轉,雙手向下劃開配合吐氣,共做四次。
8.展臂入空:雙手合掌採弓箭步(先右腳出),左右手各做蓮花指,左手上舉,右手掌反轉,並轉頭向後看右手。再合掌換左腳出,右手上舉,左手掌反轉,並轉頭向後看左手。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9.繫趾提身:採蹲姿,雙手拉住腳大拇指,雙腳不能彎曲,低頭吸氣起身稍停片刻,再徐徐蹲下吐氣,共作四次。
10.鬆轉搥肩:採蹲馬步,雙臂放柔,以輕鬆自然方式左右擺動拍身,由腰至背數次。
11.定點環繞:雙腳張開,彎腰雙手自然垂直,依序左右大幅度畫圈各作四次。
12.動頸鬆椎:採立姿,全身放鬆,頭部依序前後、左右、兩側方向運動,再左右方向旋轉,所有動作均作四次。
各式動作注意事項:
呼吸採取自然,若喘氣時,可先吐氣調勻,再做其他動作。每個動作都要以幅度大、仔細緩慢為要。若有些動作因柔軟度不夠,而無法依標準做到時,請勿勉強,以免受傷。
(六)拳術
拳術是國術的一種,前人演練國術,大都重在應敵,今日則兼重運動,而一般較常見的是少林拳。少林拳得名少林寺,據聞過去少林寺的山門只能進去,不能出來,除非你的功夫能越過那四周的高牆,否則不能走出山門,也就是說,你有能力跳躍出此高牆,出了山門才不會丟了少林寺的顏面。因此,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
少林拳相傳為北魏達摩大師所創,被認為是古代僧人結合健身和技擊術,博採眾長而成。它的特點是套路緊湊,攻防嚴密,招勢多變,具有先發制人,以剛克柔的特徵。
拳術具有強健體魄的作用,對偏重智識教育的今日社會,拳道是值得發揚的傳統體育。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